科創板“硬科技”含量純度更高
■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無疑是近年來支持科技創新最重要、最有效的政策舉措,這一市場較好發揮了撬動國家及社會資本、吸引優秀創業創新人才、促進科技產業資本良性循環的作用
7月22日,科創板迎來開市4周年。4年來,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,從首批25家增加到目前的546家,同時在審企業133家,首發融資金額8582億元,占同期A股IPO融資總額的42%,再融資金額近1355億元,合計募資近萬億元,總市值已經從最初的不足萬億元提升到近7萬億元。
上市企業數量、營收凈利質量、硬科技含量……開市4年來,這塊中國資本市場“試驗田”不斷發生著積極的變化。這些變化,歸根到底源自于一個不變——那就是堅守“硬科技”定位不變。
市場能級不斷提升
數據顯示,2022年,科創板上市公司營業收入、凈利潤分別突破1萬億元、1000億元,最近3年營業收入、凈利潤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30%、59%,居A股各板塊之首,已成為我國“硬科技”企業上市首選地,為中國經濟注入新發展動能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板塊“硬科技”含量純度更高。2022年,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規模首次突破千億元,同比增長28%,占營業收入比重16%,遠高于其他市場板塊。平均每家公司擁有30%研發人員、152項發明專利。
一批打破國外壟斷、自主創新能力強的企業、代表性企業、行業龍頭企業在科創板上市,科創板產業集聚和示范效應進一步顯現。
科創板行業分布集中于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。集成電路領域上市101家,占同類A股公司的半壁江山。生物醫藥領域上市111家,成為美國、中國香港之外全球主要上市地。光伏、動力電池等新能源領域,碳纖維、超導材料等新材料領域,以及工業機器人、軌道交通設備等高端裝備領域,也集聚了一批特色企業。在科技部組織的56項“十四五”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,36家科創板公司參與了其中22項,覆蓋基礎科研、關鍵儀器、前沿材料等多個關鍵領域。
同時,科創板國際化程度穩步提升,越來越多國際投資者開始參與到科創板市場中。截至2023年6月底,外資持有科創板股票流通市值的比例由2019年末的0.56%升至目前的3.6%。
市場人士指出,從推動資金、人才等資源向科創領域集聚發揮的作用能級看,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無疑是近年來支持科技創新最重要、最有效的政策舉措,這一市場較好發揮了撬動國家及社會資本、吸引優秀創業創新人才、促進科技產業資本良性循環的作用。
制度探索持續深入
在市場積極變化的背后,是科創板制度的持續優化升級。全面注冊制落地后,科創板發行上市審核工作進一步優化。上交所在“放”的同時加大“管”的力度,通過審核問詢、現場督導、自律監管等全鏈條監管,科創板審核注冊環節共淘汰企業235家,淘汰率在29.5%左右,有效減少企業“帶病申報,搶跑占位”。
“開門辦審核”機制持續完善,科創板審核注冊的標準、程序、內容、過程、結果全部向社會公開,上交所以“店小二”精神提升市場獲得感。今年以來,上交所接待科創板申報前咨詢溝通108次,較去年同期提升了86%;接待在審項目313次,平均每天接待企業2.6家,接聽咨詢電話超2.6萬次。
科創板審核制度進化的同時,交易制度也在創新。2022年10月31日,科創板做市商機制正式推出。這是我國股票市場首次在競價交易機制基礎上引入這一制度,并形成混合交易新模式。業務啟動以來,市場流動性、定價效率、活躍度都得到有效提升。截至2023年6月底,15家做市商已覆蓋150只科創板股票,占科創板股票總數的28%。在做市商的參與下,市場因短期供需不平衡造成的波動減少,股票價格更加穩定。
指數生態正在形成
科創板開市4周年之際,上交所和中證指數公司推出上證科創板100指數,將與科創50指數共同構成上證科創板規模指數系列。兩個指數樣本合計總市值占科創板上市公司總市值的比例約65%。
近年來,科創板指數系列產品應用不斷豐富。目前,上交所和中證指數公司已初步構建成以科創50指數為代表,覆蓋寬基、主題、策略等多種類型的科創板指數體系,引導更多資金流向科創領域。截至2023年6月底,境內外共有38只指數基金跟蹤科創板指數系列,合計規模1171億元。其中,科創50指數已成為跟蹤產品規模排名第三的境內市場股票指數。至2023年6月底,科創50指數境內外產品規模已達到1081億元,成為跟蹤產品規模增長最快的指數。
下一步,上交所和中證指數公司將持續完善科創板指數體系,重點完善多層次寬基指數,并推出多維度細分主題策略指數,推動科創板相關ETF產品開發,構建指數產品生態圈,便利投資者高效便捷地參與科創板投資。(記者 張楊)